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保护

猫狮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2-13

打印 转发至:

岭南舞狮运动,简称南狮。它起源于南越国时期,从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兽首含碧”可见其形,此后历代的史料中都有舞狮的记载,北宋时期盛行的“狮子会”使这项运动广泛流传于民间,逐渐形成“虎、鹤、猫、蠄、蛙”五形狮。由于舞狮采青的收入是武馆的三大收入来源之一,因此几乎开武馆的师傅都精通舞狮这项运动。

洪家拳的祖师洪熙官也是箇中高手,他将舞狮的精髓归纳为“神而灵之”,突出一个“灵”字。由于过去较难真实地从狮、虎等猛兽身上了解它们的习性,于是人们转而向同科动物——猫的身上寻找“灵”性。从洪熙官祖师起,每代师祖都要求舞狮必须先从猫玩线球开始观察学习,捕捉它的神和形,只有做到神形兼备才能体现狮子的“灵性”。

李祖宽师祖早年在肇庆鼎湖山师从洪熙官学习武术,艺成后从事“反清复明”活动,遭官府追缉,被迫遁入空门,法号“云弥”。他虽然身在佛门,却依然心在江湖。在佛山、江门一带活动期间,秘密收徒,传授洪拳佛掌和舞狮,比较有名的徒弟有新会京梅乡人陈远护和丰宁寺和尚邝能(即和尚能)。

广东天地会起义失败后,和尚能云游方外,晚年将一身武艺悉数传授给了鹤山沙坪镇越塘村大朗坊人冯庚长。冯庚长后来在猫玩线球的基础上,将睡醒伸腰、洗脸舔毛、玩弄线球、撒娇卖乖、撕咬打闹、磨牙利爪(即抓咬枱凳脚)、伏低蹿高、捕鼠戏雀等猫的典型生活习性融入原来的舞狮运动中自成一格,逐渐从虎形狮衍变成猫形狮,即所谓的狮形猫性。

冯庚长成名后,曾受邀到红船中传授武术和舞狮,新加坡籍华人罗返和三水西南人周世昌(荣华)是其入室弟子。清末民初,周世昌(荣华)应三水六和镇乐屋村乡绅之邀到该村设馆授徒,将猫形狮的运动技术传授给乐家子弟。

猫形狮与传统虎形狮在运动技术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步法、身法、神态和鼓点。步法上,猫形狮以碎步为主,即所谓的猫步,配合跳跃,有别于虎形狮的麒麟步,另有口诀“不走麒麟不走横”;身法上,猫形狮多低伏高蹿,迴身带翻滚,少直立,与虎形狮有明显的区别;神态上,猫形狮以“灵”为神髓,突出猫的刁钻活泼,有别于虎形狮的威武霸道;鼓点方面,猫形狮以“七声鼓”为主调,配合“梅花七声鼓”和“反调七声鼓”,不用“三声鼓”和“五声鼓,而虎形狮则采用“三声鼓”、“五声鼓”和“七声鼓”混搭的鼓点。

总而言之,猫形狮在运动套路、技法、神态、狮鼓和狮头扎作等主要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和鲜明的技术特点,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