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慕课丨幸福心理学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2-02
课程简介
本课程涉及幸福心理学的发展、幸福学理论、幸福感的产生机制、幸福模型和社会文化、遗传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等,详细介绍了如何提升幸福感的实用策略,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关系,合理处理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
幸福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素会让我们的幸福感流失。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幸福窃贼。就是说有些小偷在我身边,偷我们的幸福感,主要是忧愁、郁闷、焦虑、压力、畏惧、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们一些负面的情绪让我们良好的感觉流失了。那怎么办?幸福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需要阻止幸福感的流失。
幸福心理学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一种观念,它希望我们可以改变旧有的观念,从现在开始变得更加积极、更加重视我们的幸福生活,同时它也是一种行动,不光要这样的认识,更需要我们的行动。幸福是多样的,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关键在自己的感知和体会。
幸福的定义
幸福,是指一个人同时处于爱和被爱状态而产生喜 悦、满足和感恩、富足的心理感受。
幸福,是一种心暖的感觉,让人开心,内心舒畅。
幸福,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爱的洗礼。
幸福,是人类的主观情感;是满足感的一种表达。
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
幸福=幸福感*时间
幸福感=R*满足感(R:幸福商)
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生活状态。它不等同于快乐、快感,不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并不简单。幸福包含着对现在的满足和对未来的希望。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幸福的要素
爱与被爱,依恋和关心
安全感
精神和身体的舒适感
适当的满足喜欢和需要
温暖、和谐的生活
对比与满足
是不痛苦,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一种能表现出愉悦与幸福心理状态的主观情绪。大部分人在谈论“幸福”时,都是指这种“幸福”——个人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有许多的捷径,比如性、巧克力、药物。“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 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每个唯独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
老师介绍
费俊峰: 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省心理学会理事。
了解相关更多知识可以访问文雅慕课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