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慕课丨《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9-09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No.1摘要
有真智慧的人,
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圆满。
有真智慧的人,
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换句俗话说:
“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所谓自我管理,
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
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
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
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约束自己,
自己激励自己,
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No.2课程介绍
本课程
在论语经典与自我管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于平易之处揭示深邃,
于诙谐之间展露机智,
引导学生掌握《论语》智慧,成就辉煌人生。
老师介绍
刘强
笔名留白,1970年10月生于河南正阳,
同济大学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曾任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1)(师从曹旭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师从骆玉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兼杂文散文创作。
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文史知识》《古籍研究》《中华艺术论丛》《上海师大学报》《阴山学刊》《同济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古诗今读》《世说新语今读》《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等。
2010年10月曾在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竹林七贤》。
No.3课程目录
经典与人生
1.1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
1.2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
为学之道
2.1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
2.2为学之道(下):为学之态度及方法
3 修身之道
3.1修身之道(上):如何修养身心?
3.2修身之道(下):修身养心之道
4 孝悌之道
4.1孝悌之道(上):为人之根与为仁之本
4.2孝悌之道(下):孔子论孝悌之道
5 忠恕之道
5.1忠恕之道(上):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5.2忠恕之道(下):忠恕之道与自反精神
6 仁义之道
6.1仁义之道(上):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6.2仁义之道(下):君子之道与义利之辨
7 诚敬之道
7.1诚敬之道(上):天人可通,心诚则灵
7.2诚敬之道(下):明诚之道
8 育人之道
8.1育人之道(一):成己成物,立人达人
8.2育人之道(二):“礼后”之对
8.3育人之道(三):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8.4育人之道(四):孔颜乐处
9 治平之道
9.1治平之道(上):为政以德,善政在人
9.2治平之道(下):为政以德,善政在人
10 中庸之道
10.1中庸之道(上):中正守常,过犹不及
10.2中庸之道(下):孔子之志——天下大同
了解相关更多知识可以访问文雅慕课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