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白坭镇以宗祠为纽带打造基层文化高地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7-11-29

打印 转发至:
佛山新闻网讯 佛山日报记者报道:宗祠,过去是祭祀祖先场所,给人以庄严之感,如今成为了村民聚集娱乐的场所。三水区白坭祠巷村陈氏大宗祠文化中心成功诠释了这一变化。这一新型农村文化阵地是三水在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一项创新。
近年来,白坭以宗祠为阵地,重建、修葺陈氏大宗祠和周氏大宗祠,打破姓氏界限,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将传统宗祠打造成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基层的公共文化。
以宗祠为纽带 打造活动载体
前日下午,记者沿着北江大堤,从远处就看到陈氏大宗祠外成排的功名碑。村民谢先生在大宗祠门外的球场上打篮球,“过去宗祠杂草丛生,极少有人踏入,现在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来自河源的他2001年来到白坭工作,平日休假就会到大宗祠打篮球。
宗祠内有图书馆、书法室、健身区、乒乓球区等多个文体功能室。平日不少村民到宗祠内看报纸,开展曲艺、书法等各类文体活动。“几乎每天一下班就过来打乒乓球,锻炼身体,比打麻将、打牌更有益身心。”村民邓敏宁从2013年宗祠开放后就去打球,从而认识了乒乓球发烧友陈振纪。自此,两人成了陈氏大宗祠的常客。
据悉,2011年,陈姓族人自筹资金,并获得广东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对祠堂主体部分进行重修,同时延伸宗祠的内涵文化,打造成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文体活动中心。
“以祠堂为孵化基地,白坭陈氏大宗祠大力培养龙舟、粤剧、妇女之家等13个文体协会,破解了农村公益文体事业资源不足的难题。”白坭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说。
无独有偶。2014年,白坭最南端的凤果村周氏大宗祠完成重建,设置多个功能起居室,赋予文体娱乐新功能,每晚都有村民在宗祠外跳广场舞,实现“文化活动就在家门口”的愿景。上述负责人介绍,白坭以宗祠为阵地,通过一系列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激发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活力,提升农村文化素质。
27日,在西南驱车来到陈氏大宗祠寻找创作灵感的谢生,在宗祠内四处拍照学习,“如此对外开放的宗祠,对于一个社区聚集人气具有推动作用。”他感慨,祠堂给予了村民文化活动场所,过去在榕树头下打牌、下棋,如今有了遮风挡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宗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通过宣传栏传播宗祠优秀文化,这是封闭的祠堂所无法带来的。
补齐基层文化供给  提供基层服务范本
“现在祠巷村里,异地务工人员比本地村民更多。”为宗祠整理族谱的荣叔表示,暑假举办硬笔、国画等培训班,让小朋友能在村里、家门口学习,特别受务工者的欢迎。
陈氏大宗祠、周氏大宗祠成为了本地人和异地务工人员融合的阵地。其不仅是维系宗族人的纽带,更是突破宗族界限,成为白坭社区融合的人气聚集地。
热闹非凡的陈氏大宗祠不仅是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同时承载了村民议事的功能。三水首批选举产生的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农村自治组织就设在其中。目前陈氏大宗祠已形成三级的议事机制。荣叔介绍,主要针对村里开展的公益活动进行协商,为各类活动举办筹集资金。
白坭新型农村文化阵地模式以宗祠为阵地,以公共文化为切入点和载体,为村民免费提供文化成果,补齐基层文化供给,为社区聚集人气,为白坭引人留人起到促进作用。
三水拥有多座规模大、名气响的祠堂,如乐平兼山胡公祠、范湖邝氏大宗祠、独树岗蔡氏大宗祠等。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三水不可移动文物祠堂总数约200座,占三水古建筑数量的80%以上。
拥有多座宗祠的三水如何在现有的平台载体上延伸,服务基层,凝聚群众?白坭的创新模式为解决此难题提供成功范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度沉寂的祠堂,在翻新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变身基层文化载体、建设文化社区的责任。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充分利用宗祠的桥梁作用,延伸内涵,打造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益性文体活动,丰富基层休闲娱乐生活的同时,促进基层融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