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云东海街道将举办美丽文明村居村史展、好人榜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8-10-31

打印 转发至:

佛山新闻网讯 记者方琳、黄敏玲、通讯员欧玉明报道:10月29日、30日云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欧玉明带队深入邓关村、洞溪村,同村中数十位老人召开“醉美乡村·幸福云东海”座谈会,交流村中的威水史、好人事,为村史展、好人榜做足准备。

云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 欧玉明:

三水投3000万创建首批15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云东海街道石湖洲村委会、上九村委会榜上有名。云东海街道将举办美丽文明村居村史展、好人榜,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云东海故事。

与会的4名石湖洲老人堪称村中重量级元老,3个曾任石湖洲村长,还有1个是邓培旁支第四代后人。

细数石湖洲威水史

石湖洲可谓地质奇观,李四光曾到此考察

7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队到石湖洲勘察石油,发现石湖洲水面往下挖30米都是花岗岩,可谓地质奇观。

云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 欧玉明:

“石湖洲,水浸窦,虾公鱼仔,跳上饭盖头”——旧时,父亲就在下东鲁小学教书,耳濡目染,我很小就会这句石湖洲专属的歇后语。以前,石湖洲就像个小岛一样,村民们经常撑桨坐木艇回家。

石湖洲老人何庭芳:

彼时,洪水时常泛滥,村民们信奉龙母,建有龙母庙。改革开放后,施行水利工程,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古驿道就经过石湖洲


旧时芦苞有个大型农贸市场,古驿道经过石湖洲大塱涡基围(现鲁西公路)。

云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 欧玉明:

彼时,太公太婆们会担纺织品、家养的鸡鸭,“走芦苞”,以物易物,换取生活必须品。

石湖洲老人何伯洲:

30年代,我们家里人就担着毛巾,经大塱涡基围到芦苞换取煤油。

日本在石湖洲留下侵华铁证


1941年,日本在华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邓关村也难逃厄运。日军进村扫荡时,很多村民被迫藏在村后的乱坟中,躲过敌人的搜索。重返家乡时,村里已被烧得不成样。如今,家园已重建,但是漫步村中,还能发现,不少石墙仍留有枪眼。

石湖洲村节堪比过年

石湖洲村委会有点特别,它下辖西何村、南何村、曾龙村、邓关村、社堂村,村居名字均以村民的姓氏命名,但除了社堂村的村民是四川民系外,其他的都是广府居民。

正月十五元宵节,石湖洲人正月十三便开始庆祝。村中古庙供奉菩萨,村民们从正月十三开始,就把菩萨轮流请到石湖洲下辖的每个村居中供奉,最后一条村村民再在正月十五把菩萨抬回古庙。

云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 欧玉明:

在去年的一次下乡考察中,我们发现,观音庙坍塌后门眉的石碑被村民抬到村口,上面的人物形象为传统的福禄寿图样。

如今,古庙已坍塌不复存在,但是村民提前过元宵,邀请乡亲父老返乡,演大戏,吃团圆饭的传统依旧保留下来,成为石湖洲的村节,阵势堪比过年。

南山书社不在南山,书社竟有祠堂功能

石湖洲的祠堂大多都是镬耳屋造型,有别于普通的民居。村中的祠堂除了是村民平时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外,每一条村的祠堂还各有特色,记录着自己姓氏的名人伟事。

邓关村的邓伯多年前是一名人民教师,讲起自家村子的历史,他如数家珍。邓关村中目前还存有两间书舍——关敏书舍与南山书舍。

据邓伯介绍,这两间书舍分别是由关姓人家与邓氏人家所建,其中,关敏书舍在大跃进时期曾被用作托儿所,照看儿童。而南山书舍的“南山”,其实是人名,当初,最早在此地安居乐业的邓氏生有16个孩子,第三个取名为“南山”,南山书舍一开始是“南山”的住宅,后来慢慢演变为小祠堂。

有趣的是,邓关村的书舍大多是有书舍之名却不作书舍之实,反而承担了祠堂的部分作用,而邓氏宗祠则变成了村中孩童读书上学的地方。

细数石湖洲好人好事

全中国第一个与列宁握手的人——邓培,在石湖洲出生长大

邓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党员、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和著名活动家,曾受到列宁的接见,成为全中国第一个与列宁握手的人。

在革命期间,邓培多次从河北回广东,开展讲学,鼓励农民革命,解放贫苦农,成功地组织过工农与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1927年,邓培惨遭敌人秘密杀害,英勇就义,时年44岁。

邓培是整个石湖洲邓关村民乃至是三水人的骄傲。如今,邓培故居已是三水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佛山的党员教育基地。

云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 欧玉明:

10月26日,邓培故居举行了邓培纪念馆落成揭牌仪式,标志着历时半年的邓培故居升级提升工程顺利完成。市民可通过预约参观邓培故居。

石湖洲除了邓培,还出过后起革命青年

何福成:出生于石湖洲,父亲开有一家机械厂,家中富足。30年代红军长征时代,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积极参加游击队,发动三水乡亲父老参加革命。何福成曾任珠江中队支队队长,在动荡的革命年代中,壮烈牺牲。

石湖洲的女人勤劳踏实还能干

石湖洲的女人勤劳踏实,邓培的母亲何大就是很好的例子。邓培名声在外,立下丰功伟绩,但是其母亲,经常在家织网,孙子孙女还曾来石湖洲探望,但邓母可能早已习惯石湖洲的生活,并未随孩子们到外生活。1953年,邓母于石湖洲逝世。

邓培旁支第四代、石湖洲老人 邓锐祥:

听父亲说,邓培14岁时就外出打工了,也有一些唐山人来石湖洲了解其生平,但是我们当时太小了,对于邓培的事迹受教育后才了解得比较多。村中对于邓母的勤劳能干反而口口相传,很多人知道。

石湖洲出过广东音乐界四大天王

何大傻:出生于石湖洲西何村,本名何泽民,1896年生人,10岁时赴港,因面部表情滑稽而得“大傻”之称,是著名广东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擅长乐器演奏及粤剧,填写过不少粤语时代曲,乃广东音乐界四大天王之一。大傻曾在香港创办复兴音乐戏剧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

石湖洲人为民服务意识强,深得民心


在石湖洲曾龙村中龙氏宗祠堂前,立着一块碑,刻有“同治二年癸亥,恩科会试中式第六十一名,进士龙泉立”。

石湖洲老人龙镜洪:

进士龙泉后来成为了一个县的县长,帮助过乐平砖窑打官司,并且以胜诉告终,砖窑的人为了答谢龙泉,赠给他筑建祠堂的所有砖块,报相助之恩。

石湖洲人修建了三水第一条乡村水泥路

曾汝芳:1936年生人,享年81岁,曾任广宁人民医院院长,心系家乡父老。她坚信路通财通,1995年,提议集资90多万修建三水第一条乡村水泥路,个人既出钱又出力,深得村民爱戴。退休后,更是回到石湖洲开卫生站,方便村民看病就医。

石湖洲老人何庭芳:

曾汝芳过年经常会回家乡值班一个星期,免费帮助村民看病。听说,还牵头重修曾氏祠堂。

10月30日,小海来到被云东海湖包围的上九村,听数位老伯伯们讲述洞溪村的人文历史,他们多是程氏第24代传人,其中一位曾任村长14年,一位任村长5年。最年轻的已过六旬,仍精神抖擞!

细数上九村威水史

洞溪村立“凤溪村”牌坊


洞溪村邻近山岗,且与东村、坑头等村紧密相连,形似凤凰而处尾部,故名凤尾岗,又名“凤溪村”,因“凤”、“洞” 两字谐音,而取名洞溪村。而在村口的牌坊,仍沿用了“凤溪村”的古名。

程门望族,二程遗风

洞溪村的开村始祖是程祖华,程一举的第七传嗣孙,而程一举正是程颢的后代。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洞溪村程氏一族,历代子孙始终将“二程”奉为先祖,传承程门遗风,子孙中人杰辈出。

在程氏祠堂进门上方有2个翰林院的牌匾,上书“钦点翰林院编修,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这两块牌匾为程友琦宗亲(南海西樵伊洛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赴京科举考试,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赠予洞溪村宗亲,以光宗耀祖,是洞溪村仅存文物。

程氏祠堂曾作学校,育人数十年

30年代日军侵华时,将学校和家塾拆毁,取砖杉建军事设施。因此,学生们的上学地点被迫转移到程氏祠堂。

上九村委会洞溪村老人 程二洪:

祠堂当时被“日本仔”拆过一部分,后来保住了。在40-70年代左右被用作学校,我年轻的时候也在这里念过书。

宗亲和睦,合力修祠堂、建牌坊

洞溪村先后两次集资用于修葺祠堂、建牌坊。1994年,村里每人出资900元;1996年,每人出资1200元。其中,不乏旅居港澳台、越南等地同行宗亲。

上九村委会洞溪村老人 程二洪:

说服村民出资并不是很困难,大家都很支持这两项工作,进行得也比较顺利。

细数上九村好人好事

程叙伦:修祠、修谱、建牌坊,程氏祠堂里留存手迹

1949年毕业于三水中学简易师范,同年参加南三花人民游击队政工队,50年参加新民主义青年团。50-60年在广州教书,之后转入企业,一生坎坷,却不附权势。广州市老年人书画家协会会员。受族人委托,在修祠、修谱、建牌楼等项工作中做了重要贡献,还曾任《三水凤溪祖华公系》主编。

上九村委会洞溪村老人 程二洪:

程式祠堂在1996年“入伙”(落成典礼),当日叙伦主持讲话,全村热闹非凡,还有舞狮等表演,在外的宗亲也回到洞溪村见证这一刻。

程二洪:在任时间最长的村长,尽心为村做实事

1944年出生的程二洪,今年已74岁,从1995年至2009年,他任村长长达14年之久。在任期间,为村里做了几件大实事:于94、96年两次组织集资,主持筹划重修程氏祠堂,修族谱,建牌坊;2002年组织实施环村道路面浇水泥路及改善村前环境设施。

现任村长 铭哥:

二洪尽心尽力,无私无畏,卓有成效地造福家乡,惠及后代。

程英棠:追根溯源,为编写族谱奔波

程英棠少小离乡赴港学艺,解放后回广州创业,一向关切家乡,退休后虽已高龄,仍为修祠堂、族谱奔波,与程绍民走遍广宁、南海、阳江等地,搜集资料,协助程叙伦编写族谱《三水凤溪祖华公系》。

程卓英(程三珠):铿锵铁汉,保祠有功!

30年代,日军侵华期间曾驻西村、村头、坑头,烧杀掠夺,拆毁民居将砖杉重建军事设施,程氏祠堂亦难幸免。当时日军已派人强拆,族人痛心疾首。时程卓英任洞溪村保长,承族人重托挺身而出,向日寇斡旋以学校和美村家塾替之,最终保得程氏祠堂!

程伯怡:为人清廉,受学生爱戴

生于民初,抗战前在西南从商,之后回乡。抗战胜利后出任塱西乡副乡长,管辖范围包括宝月、下东鲁、杨梅等地。为人清廉,处事公道,亲宗睦族,深得族人敬重。

程伯怡之孙回忆:

祖父伯怡总是穿着一身长马褂、拄着一根拐杖。他曾是学校的校董,去世的时候有一大批学生自发前来相送,深受大家爱戴。

程玉洪:工程由他监管,村民100个放心!

乘改革开放机遇,艰苦创业,从工从商都取得成就,对家乡公益事业十分关心,不吝资财,在修祠建牌坊中捐资2万多元,还亲自躬行,策划组织实施上述工程质量监督,其贡献为族人所肯。

程庆祥:90年代村民在他的动员下,每人出900元修缮祠堂

中国共产党党员,1950年生。在洞溪村做过5年村长。1993、1994年间说服全村村民每人出900元,集资修祠堂;也为村面道路硬底化、村容村貌作出重要贡献。

程卓怡:复祭祀之制,重铭祖华墓碑

痛感于开宗始祖祖华每年祭祀之制人为被废,墓茔竟成荒塚,首倡复制。年年捐献千元祭祀,又在96年出资重铭祖华墓碑。

村中老人 程仲宇:

卓怡后来旅居香港,但始终心系家乡,每年都会给村里捐赠烧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