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4-16
打印
转发至:
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释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 “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山,高大巍峨,高低起伏,挺拔丰厚,千年屹立而不倒,万代沉默而不语,它容纳了万种生物,养育了百千生灵,沉稳内敛而不张扬。高于平原,而又低于云天,安居其中,而八方迎风雨,怀纳天地而不自卑。所以古人将仁者都比做山。
水,柔弱无比,不含纤尘,率性而为,自由自在,不勉强,不变态,一心向下,滋润洗涤万物而无所求,随意转化,时聚时散,适于大千世界。无私的奉献,无怨无悔,不悲不喜,最平凡也最伟大,最坚硬也最灵动。所以智者都比做水。
于是,山跟水就成了仁者与智者的身份代言,他们以山水为榜样,为良师,为挚友,从他们身上彻悟世间的大道,故仁智者好山水,而仁智者通常都以乐为音,以画为友,尤擅工与山水绘画,展现山水之博大精神。
由此,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的“羁绊”也应运而生。
你可能会问:画家在画作时需要了解岩石的特性吗?或者说不同岩性的山绘画表现方法会有什么不同?
其实,中国的山水画以自然山川为主要描绘对象,而自然山川也正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比如,中国山水画技法之一“皴法”
————————————————
皴法
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质感的一种技法源于自然界真实的山石和土质结构
是表现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质地貌结构
土质和山石的形态
岩石的褶皱,纹理,裂痕,断层,阴阳
凹凸等等的方法
这种方法经过画家的艺术再创造
化自然形象为绘画语言
从而形成了表现山水,岩石的技法.
皴法既是历代画家所创造,又出于自然的山石纹理结构。那么,由此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皴法"必然表现不同的山川形象,代表着不同的山水画家对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皴法与山水画是同步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皴法甚至成为不同画家或画派的"代名词",所以说皴法负载着非同寻常的技法和文化意义,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结晶。
————————————————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种皴法
01 斧劈皴
斧劈皴,就是像用铁斧劈柴后,柴上留下的斧痕。
斧劈皴可以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而小斧劈又被称为“马牙皴”,因为短短的斧劈皴和马的牙齿很像。
小斧劈皴/南宋/陈容/《九龙图》局部
大斧劈皴/南宋/马远/《踏歌图轴》局部
02 刮铁皴
刮铁皴的样子就像是把铁锈挂掉之后留下的痕迹,是由斧劈皴发展而来的。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局部
03 拖泥带水皴
这种皴法的特点是连皴带染,也就是边皴边染。具体地说,就是用拖泥带水皴画山石时,先用较浓的湿笔勾轮廓,然后趁轮廓线未干,再以较湿的浓墨或淡墨加皴,趁皴笔未干时又以淡墨染之,所以用拖泥带水皴画的山石,皴笔与皴笔之间、浓墨与淡墨之间都能自然地连成一片,浑然一体。
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04 披麻皴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披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效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在绘画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土地广大,地质也因地域而不同。以描线为基本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凹凸)的方法比较多。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地质学与中国山水绘画的关系,那不妨来看看我们的课程。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学习文理交叉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训练。了解地质、地貌学与自然审美、山水艺术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审美的理论和方法,确立四维空间自然审美观;了解中国绘画(重点是山水画)的流变、生活来源与科学依据,地质山水画的诞生和特点。
扫二维码|进入课程
更多资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