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雅慕课

线上教育 | 90分钟教你吹葫芦丝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3-27

打印 转发至: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其外观古朴,典雅,小巧易携带,简单易学,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无论民间还是专业舞台上都能听到它婉转悠扬的声音奏响在人们的耳畔,让人不由得对溶溶月光下,隐隐竹林中,飘出的那抹葫芦丝声心向往之。


葫芦丝的构造


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室,葫芦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几个音孔,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这种乐器以葫芦作为气室,葫芦口作为吹口,通体长约30厘米。常见三管,亦有单管,双管或四管的葫芦丝。无论竹管多少,多以中间的竹管为主管,其余为副管。主管上开几个音孔,一般前六后一,传统的葫芦丝副管上方不开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个洞,用塞子堵住,塞子与管身之间有线连接,需要时则用小指将其打开。改良的葫芦丝则没有使用传统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样在管身上方开一音孔。这样更方便于在演奏时对副管音的反复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灵活。吹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时开启,吹奏时数管齐鸣,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仅以和谐持续的单音相衬托,通常是一管发a音,一管发e音,产生和声效果。



葫芦丝的起源


葫芦丝是由中原的“笙”逐渐演进、改造而来的。笙,历史久远,发源于中原,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可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来的箫、笛非常相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激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其中的六孔葫芦丝,可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了解相关更多知识可以访问文雅慕课进行学习

https://chaoxing-mooc.chaoxing.com/mooc-wx/lesson-detail/1002?v_key=DqCTD



教师简介

李青容:葫芦丝巴乌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云南葫芦丝文化的传播,创办了上海青龠坊葫芦丝工作室,吸引了大批老中青葫芦丝爱好者学习,曾多次受高校邀请,葫芦丝进校园,让校园里的学子们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